English

中国大学科技期刊的历史画卷

1999-06-04 来源:光明日报 雷永利 我有话说

姚远先生新著《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50余万字,分为导论、区域、专论3篇21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150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特别是大学科技期刊的历史。这是我国第一部大学科技期刊史。下面,笔者不揣浅陋,就几个问题谈谈该书在学术上的建树。

一、大学与区域经济文化的关系。要研究大学科技期刊,就必须先认识创办这些期刊的大学。科学史已经表明,当一门科学转化为一种技术并为特定环境下的工业生产部门所运用时,就会成为某种特定区域经济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科学技术就必然会在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程度上被所处地理环境的兼容与否所左右。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其实就是某些门类的科学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而它的创办与发展,无不与区域展经济文化有水乳交融的关系。作者按照中心城市(京、沪、宁)、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港澳台和海外留学生所在地九个区域展开论述,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经济文化特点,并赋予该地区大专院校以某种特征。该书在论述南通大学时,说明了该校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和纺织工业,形成了以农学和纺织科技为主的学科专业。作者并着重介绍了抗日战争胜利后该校复校南通并未因为融于南通区域经济文化而影响其育人的广泛性和开放性,“四方来求学者益踵相接”,“学校之位置虽偏于一隅,所罗致之人才则南北菁英”。这样的例子在书中还有许多。作者据此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大学与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改造学科专业和开展科学研究与开发并不矛盾”。这是非常正确的。高校只有积极投身到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之中,才能不断获取发展的动力。所以,作者对大学与区域经济文化关系的分析,不仅揭示了历史的必然,而且对今天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仍具有现实意义。

二、大学科技期刊与区域经济文化的关系。作者从两个方面向读者揭示了大学科技期刊与区域经济文化之间血肉相连的关系:一是从区域分布看,大学科技期刊与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历史功能、地域特点、特殊地位有密切的关系。中心城市的经济文化优势影响了大学科技期刊的数量规模、学科种类和生存发展,而这些大学科技期刊反过来又促进了当地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二是从大学科技期刊的内容看,区域经济文化状况使大学科技期刊打上了鲜明的地方印记。例如,华东地区都市发达,人口稠密,工商业繁荣,该地区期刊以医学和工业类为主;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西部多山,农业以稻、甘蔗、茶业为主,因而与区域经济最密切的稻作、农艺、气象、茶叶、渔业等期刊最有特色;在以“后稷教民稼穑地”著称的陕西,适应经济开发和发展的需要,大学科技期刊以农、林、牧、地质为主要内容。今天,如果我们浏览一下大学科技期刊的内容,仍然可以肯定地说:大学科技期刊与区域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一点儿也没有削弱。从该书作者所揭示的大学科技期刊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来看,区域经济文化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当地大学科技期刊的数量,而且间接影响着刊物的质量,而大学科技期刊虽囿于校园,但它总是要超越时空限制与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广泛联系,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力量。所以,突出本校特色、突出当地特色,是大学科技期刊发展规律的要求,关乎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只有自觉地按照这一规律去办刊,才能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并使刊物不断地获得发展动力。

三、对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发展史的全方位研究。作者从三个层面对中国大学科技期刊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一是按照九个区域的不同特征,对各区域的大学科技期刊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各区域大学科技期刊的基本面貌。作者还探索了政治、经济、战争、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等因素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二是对清末和民国年间在中国先后存在的2100余种科技期刊和500余种大学科技期刊按照学科大类进行了历史性论述,依据调研取得的第一手资料,纵横比较,做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例如,作者指出,我国最早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为北京京都施医院于1872年创办的《中西闻见录》,而大学创办的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期刊仅见有上海南洋公学的《科学世界》(1920年4月创办)。三是对重要大学的有影响的期刊重点剖析。通过以上多层面的分析,作者展现了中国大学科技期刊的历史画卷。

《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一书在学术上的建树不止上述三个方面,其他理论创新还很多。例如,作者揭示了科学家—学科—建制—期刊的发展规律;对最早的中文期刊的论证;认为报刊同源,提出中国期刊的诞生存在两大源流的观点,都令读者耳目为之一新。特别是书中汇集了作者多年挖掘整理的丰富的历史资料,不仅对人们进一步专题研究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而且对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史、中国大学社团活动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